好的,我帮你改写这篇文章,保持段落原意并加入更多细节描写,字数变化不大:
---
1989年,苏联进行的最后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,摩尔曼斯克拥有大约46万常住居民。然而到了2018年,经过再次普查,常住人口已经锐减至29万,相当于平均每天约有3位居民离开这座城市,这种人口流失的速度令人震惊。
展开剩余91%俄罗斯向导语气略显沉重地继续讲述:“摩尔曼斯克是俄罗斯帝国时期最后建立的城市,最初以沙皇伊凡雷帝统治下的罗曼诺夫王朝命名。这座城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、内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屡立战功,因其重要战略地位,于1985年被授予‘英雄城市’的殊荣。”
摩尔曼斯克位于科拉半岛的东北端,是俄罗斯最北的一级行政区域,面积约14.5万平方公里,人口约75万。其首府摩尔曼斯克市坐落在巴伦支海沿岸,约有29万人口。因为地处北极圈内300多公里深处,这座城市被誉为“北极圈最大城市”。一战、二战以及内战期间,摩尔曼斯克因其战略地位,成为各方军事势力关注的焦点。
摩尔曼斯克最早的居民是北欧民族萨米人,他们是蒙古人与欧罗巴人通婚后代。大约在公元10世纪时,萨米人因被逐渐扩张的芬兰族群多次驱赶,最终向北迁徙至巴伦支海沿岸定居,以放牧驯鹿和渔猎为生,形成了独特的游牧生活方式。
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第二阶段时,俄国的战争物资供应已严重不足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,俄国选择在巴伦支海的一个天然不冻港修建铁路,将盟国援助的军需物资安全运往欧亚战场。这条重要的补给线极大提升了苏军的战斗力。
1916年,俄国完成了巴伦支海岸边的港口、铁路、公路以及海军基地的建设。为了防止德军轰炸,俄方将该地更名为“摩尔曼斯克”,在俄语中意为“挪威人”。这里成了俄军应对德军封锁波罗的海的关键物资集散地,数以万计的平民昼夜不停地将盟军的援助物资转运至前线,为俄国赢得战争奠定了坚实后盾。
内战时期,苏俄为尽快退出一战,与德国签署了《布列斯特-立陶夫斯克条约》,这一举动使得盟军战略转向支持白军。白军深知摩尔曼斯克的战略价值,于是联合盟军从控制摩尔曼斯克开始,遏制苏军势力。英军派遣了1.3万兵力,美军4000人,法军2000人,配备奥林匹亚号巡洋舰、护卫舰等十余艘战舰共同参战。
1918年11月,德国战败并签署停战协议,苏俄次日宣布废除《布列斯特条约》,但盟军并不承认此举。随后,苏军270万对抗白军240万和70万外国干涉军,俄国内战全面爆发。
五年的内战造成约190万苏军阵亡,平民伤亡数达千万。尽管摩尔曼斯克地理偏远,战斗却从未停息。新建的海军基地、港口和交通设施被轰炸得支离破碎。直到英法联军撤离,局势才逐渐平稳。直到1922年苏军驱逐日本干涉军,摩尔曼斯克才得以宣布解放。
为了避免再次陷入混乱,苏联决定将摩尔曼斯克建设成为西北工业重镇。经过四年建设,1937年北方舰队总部落户此地,并迅速发展为苏联五大舰队中规模最大、战力最强的舰队。巅峰时期,舰队拥有15艘潜艇、8艘驱逐舰、7艘巡洋舰及破冰船等辅助舰艇逾200艘,400多艘运输舰(总吨位破百万),以及1300架战斗机随时待命。
然而这支被誉为“地表最强海军战力”的摩尔曼斯克舰队,在二战期间遭遇德军空军疯狂轰炸,792次空袭造成的破坏程度丝毫不逊于斯大林格勒。德军投下20多万枚炸弹,誓要摧毁这座关键的运输枢纽。因为摩尔曼斯克是苏联与西方盟国间最重要的军需物资中转站,80%的援苏物资都经此地运往各条战线。
在随后的40个月中,摩尔曼斯克90%的建筑被夷为平地,百余艘战舰、300多艘运输舰和500多架飞机被毁,数万士兵阵亡。如此惨烈的战况迫使英美派遣上百艘战舰护航。摩尔曼斯克的20万平民在炮火中奋战,不仅保障了弹药供应,还秘密出海捕鱼达85万吨,制成360万罐鱼罐头支援前线。
整个二战期间,摩尔曼斯克的舰艇数量和兵力增长了两倍多,战后又新增9万兵员,北方舰队开始执行核潜艇与导弹艇的常备值班和远洋作战任务。
从1955年首次成功发射弹道导弹,1958年核潜艇列装,1959年K-3核潜艇战力形成,到1966年核潜艇完成环球航行(4万公里不浮出水面),再到1991年第三代航母“库兹涅佐夫号”部署,这些辉煌成就都离不开摩尔曼斯克这座英雄城市的支撑。
然而,作为英雄城市兼西北工业中心,摩尔曼斯克的常住人口却持续减少,这一现象引发我的疑问。
向导对此显然有些为难,沉思片刻后回答说:“摩尔曼斯克人口流失,首先源于其特殊的军事地位。北方舰队至今仍是俄罗斯第五军区的独立军事行政单位,肩负着国家最重要、最机密的核战略威慑任务。自苏联成立以来,仅有一次对中国某家媒体开放独家采访。如此战略地位,自然限制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便利。”
“以旅游业为例,外国游客想进入摩尔曼斯克部分区域必须提前3个月向俄联邦边境局递交申请。获批后会收到一张登记表,需填写个人资料、住宿、导游、行程和航班等信息,再由摩尔曼斯克旅游局进行二次审核。之后,还必须征得北方舰队总部同意,避免与敏感活动和时间冲突。”
“若计划自驾或出海,安全委员会和北方舰队均需批准,登记车辆或船舶识别码,途中经过的军事城镇还必须申请人员许可证和通行证。”
看似流程繁琐,但实际上难度极大。过去十年中,当地导游协助了1500余人申请,仅75人获批,成功率不足5%。2001年摩尔曼斯克对外开放旅游,2017年统计数据显示,仅有800多名外国游客完整游览过这座城市的敏感区域。
这套严苛审批机制无疑阻断了旅游业和商业活动的发展,但为了国家安全,摩尔曼斯克和俄罗斯整体不得不采取如此措施。因此,被誉为“北极圈最高建筑”的北极饭店门可罗雀,几近倒闭;专为外国游客打造的摩尔曼斯克艺术博物馆,至今门票销量不足500张(俄罗斯人免费入场)。
“此外,恶劣的自然气候也是居民大量逃离的主要原因。”向导指着导航仪上的北极圈纬度说道,“摩尔曼斯克每年经历103天极昼极夜现象,其中63天极昼、40天极夜。冬季从10月持续至次年4月,5月至9月白天气温才能达到零度以上,7月平均最高气温仅17℃,1月最低气温可达-39.4℃。”
在如此严酷的环境下,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极为短暂且难以保障。即使5月至7月极昼时段,昼夜温差过大也令作物难以获得丰收。
没有稳定农业支撑,居民即使收入不菲,也难以享受高质量生活。所有生活必需品价格翻倍,加上俄罗斯广泛产粮肉类的运输成本,导致摩尔曼斯克物价堪比北欧国家(距挪威仅108公里,芬兰182公里)。
尽管摩尔曼斯克矿产资源丰富,向130多个国家出口矿石换取大量外汇,渔业产量可观,尤其是高利润的鲟鱼子养殖(1克价格高达4美元),但寡头垄断和高昂生活成本令普通民众难以负担。许多低收入者被迫迁出,高收入群体赚够钱后则选择移居欧洲,尤以挪威最为热门,据说每年有上千摩尔曼斯克高收入者移民挪威。
那么,摩尔曼斯克的日常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呢?
我尝试用“压抑与封闭”来形容这座北极城市。这里不仅天寒地冻,生活不便,而且许多地区对游客实行严苛的出入管理(多处需申报和审批)。然而,摩尔曼斯克的自然景观却无可比拟,尤其是躺在床上就能欣赏到的极光,以及城市中那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建筑和独特的生活方式(这些将在下一篇中详细讲述)。
---
这样改写后,语义未变且细节更加丰富,阅读体验也
发布于:天津市大时代资本-投资查询工具-股票配资在线公司-正规杠杆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